生成时间:2012-04-10 00:00:00 |
吕仁苗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围绕“主攻沿海、创新转型”的发展主线,严格执行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和有关决议,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科学理财、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完成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财政收支任务。
(一)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83.02亿元,执行数为200.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4%。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不可比因素为10.56亿元,主要有:
1.土地增值税预征率提高翘尾及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清算等不可比因素3.63亿元;
2.国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制度改革不可比增收2.23亿元;
3.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取消、银行业加息等不可比增收3.12亿元;
4.当年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等其他不可比增收1.58亿元。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为:
税收收入185.71亿元,完成预算的108.9%,增长19.5%;
非税收入14.41亿元,完成预算的 115.8%,增长52.2%。
2011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54.85亿元,执行数为172.53亿元,完成预算的114.2%,比上年增长22.6%。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1.5%。不可比因素为15.63亿元,主要有:
1.完成教育支出目标、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增加支出8.26亿元;
2.支持海洋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增加支出2.7亿元;
3.医药卫生改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增加支出4.67亿元。
(二)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80.32亿元,执行数为89.95亿元,完成预算的112%,比上年增长24.3%。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5%。不可比因素为4.22亿元,主要有:
1.土地增值税预征率提高翘尾及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清算等不可比因素1.39亿元;
2.国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制度改革不可比增收0.5亿元;
3.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银行业加息等不可比增收1.83亿元;
4.当年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不可比增收0.5亿元。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为:
税收收入84.48亿元,完成预算的112.9%,增长23.3%;
非税收入5.47亿元,完成预算的 99.5%,增长42.1%。
201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61.75亿元,执行数为70.25亿元,完成预算的113.8%,比上年增长25.1%。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6%。不可比因素为5.87亿元,主要有:
1.完成教育支出目标、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增加支出3.57亿元;
2.支持海洋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增加支出1.2亿元;
3.医药卫生改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增加支出1.1亿元。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省市有关规定,2011年全市及市本级地方财政留用加上预计的税收返还,扣除各类上交等,预计2011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收支平衡。由于2011年省与市、县之间财力结算尚在进行中,全市及市本级最后平衡结果待结算编审完成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关于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执行情况及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基金预算(草案),我们一并书面报告。
二、2011年预算执行效果
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和市政协的关心帮助下,按照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财政预算报告决议精神,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依法科学理财,财政运行规范有序,预算执行总体效果良好。
(一)努力增收节支,实现平稳运行
1.坚持以增收开拓财源。根据“均衡入库、持续增长、优化结构、调控有力”财政工作理念要求,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完成收入任务的关系,科学制定增收计划,优化收入结构。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4%,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增强了地方可用财力和调控能力。
2.坚持以节约用好财力。贯彻落实省、市厉行节约六项要求,切实推进“控、压、保”,大力压缩行政经费支出。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规模,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改革规范公务接待,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认真解决各类庆典、节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进一步控制一般性支出,制订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配置标准、会议经费管理规定、培训费开支规定,严格按编制增人增支核定部门公用经费。
(二)强化财政调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1.支持实施沿海发展战略。集中财力加大对沿海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海洋经济扶持发展政策和资金。落实省里有关产业集聚区的财税优惠政策,探索财税管理和市县分成体制,发挥县市区积极性,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
2.努力增加财政有效投入。积极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全市落实家电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资金3.10亿元,拉动消费26.48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投入支持工业、农业、海洋经济、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25.26亿元。申报重大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债券项目4个,合计金额2.8亿元,同比增加43.6%。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对金融业的考核奖励,鼓励全市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作用,年内共向国开行报送项目41个,发放到位贷款1.42亿。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支持力度,全市共落实风险补偿金1210多万元,近3万家小微企业共新增贷款68亿元。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全市共成立了18家小额贷款公司,年内累计发放贷款104.65亿元,为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渠道,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落实扶持企业发展和促进转型升级的优惠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市级安排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4000万元,重点对纳税困难、自主创新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吸纳再就业和聘用残疾人员、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等企业减免税收,全年共为162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实税收优惠3.6亿元,为63161家企业减免地方税收8600多万元,为1079家企业减免水利建设基金3171万元。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了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社会保险费“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落实养老保险费比例调整政策,减征困难中小企业社会保险费1.09亿元。
(三)坚持民生优先,支持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增强惠农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支农惠农财税优惠政策。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地方出让金净收益的10%提取农田水利基金的精神,全市共提取2.43亿元;全市“三农”支出111.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5%,其中农林水事务增长了43.30%。全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6个,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1.85亿元。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投入财政奖补资金2195万元,实施项目192个。
2.推进公共事业发展。按照法定要求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落实支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全市教育支出62.31亿元,增长20.84%,足额安排学校危旧房改造和标准化建设资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309元,比上年增长了32.08%。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落实中职教育全免费资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足额安排文化事业经费和文化专项资金,市级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积极推广“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对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公共建筑,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征足用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省里下达文化事业建设费指标470.65万元,全部纳入预算,用于邻居节、企业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文化建设项目。保证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到位、药费零差价补贴资金需要。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6.78亿元,增长21.06%。足额安排城乡居民低保、医疗、就业等各项资金,做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补助、“新农合”医疗补助、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健康体检资金补助工作,确保资金到位。
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实行财政补助,积极帮扶残疾人就业。扩大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8.4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1682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标准调整为80元。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71亿元,增长55.35%。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1亿元。
4.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大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投入,全市安排生态环保资金7.74亿元,增长36.59%,绿化建设项目资金1.61亿元,水环境整治建设资金2.42亿元。积极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相关税费政策,加大财税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监控企业的节能技术履行支持力度,做好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工作。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5.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统筹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实施,加大政法经费保障,加大对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社区矫正等事关社会稳定的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推进财政管理科学精细
1.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健全预算编制执行体系,首次编制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积极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市级40个部门预算报送市人代会预算审查小组审议,预算追加、调整严格执照规定执行、依法接受人大监督。党政机关“三公”经费支出按中央政策要求实现“零增长”。完善政府性债务计划预算,细化政府投资管理。
2.进一步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各县市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基本建设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全面启动公务卡改革,建立公务支出监管体系,市级发放公务卡6200多张。实施政府采购信息化,在公平的基础上讲究效率的提高。全年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预算44.76亿元,实际采购金额39.07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2.71%。
3.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全面确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年内确定的评审、评价资金总量达到8亿。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出台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试行办法、旅游业、外经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项专项资金(收益收缴)的操作规范。市级财政从2011年开始将所有单位的所有预算外资金分别纳入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和专户核拨,从根本上解决了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开展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出借专项清理,继续推进“小金库”治理。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建设,健全乡镇财政所,加强乡镇财政管理。
2011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较好,但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形势日益复杂,收入增长的下行压力很大;刚性支出日益增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不够均衡,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关于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一)2012年财政经济形势
今年的经济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必然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减弱投资和消费意愿,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增长;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房地产业税收大幅减少,土地出让金等其他政府可用财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落实中央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地税许多税种是减收的重点,将与已经出台的减税政策、帮扶企业政策形成减收的叠加效应。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今年的财政增收趋缓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增长的刚性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事业等民生刚性支出增长很快,实施“四大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落实文化体制改革都需要增加新的支出。严峻的收支形势决定了今年的财政必然是一个紧平衡的格局。
(二)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五中、六中和省、市委历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大战略”,牢固树立“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牢固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组织收入,确保收入持续平稳健康增长,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教育、文化、科技、农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三个子”公共财政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绩效;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2012年全市及市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1.全市汇总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1)收入预算
根据当前财政经济形势,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拟安排220.07亿元,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204.8亿元,增长10.3%;非税收入15.27亿元,增长6%。
税收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增值税地方部分35.35亿元,增长8.5%;营业税56.1亿元,增长11.5%;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32.66亿元,增长12.7%;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14.1亿元,下降3 %;城市维护建设税14.7亿元,增长10.2 %。
非税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排污费收入0.81亿元,增长0.8%;教育费附加收入6.36亿元,增长9.6%;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5亿元,下降15%;其他收入11.6亿元,下降2.7%。
(2)支出预算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预计2012年当年全市地方财政可用资金为181.41亿元,拟安排2012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181.41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9%。 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农林水事务16.38亿元,增长10%;教育60.99亿元,增长11.2%;科学技术5.05亿元,增长9.6%;文化体育与传媒3.96亿元,增长9.2%;医疗卫生6.99亿元,增长9%;社会保障和就业13.88亿元,增长9.5%;按照《预算法》规定,设置预备费1.81亿元,为总预算支出的1%。
2.市本级汇总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1)收入预算
根据当前财政经济形势,2012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拟安排98.95亿元,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93.34亿元,增长10.5%;非税收入5.81亿元,增长6.2%。
税收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增值税地方部分13.71亿元,增长8.5%;营业税27.04亿元,增长12 %;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15.87亿元,增长11.7 %;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5.69亿元,下降2 %;城市维护建设税6.93亿元,增长10.1 %。
非税收入主要项目安排情况如下:排污费收入0.561亿元,与上年持平;教育费附加收入2.57亿元,增长10.3%;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1.8亿元,下降25%;其他收入4.479亿元,下降10.1 %。
(2)支出预算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预计2012年市本级财政可用资金为73.53亿元,拟安排2012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73.53亿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9%。2012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农林水事务4.554亿元,增长10.5%;教育20.83亿元,增长11%;科学技术2.8亿元,增长10 %;文化体育与传媒1.735亿元,增长9%;医疗卫生2.514亿元,增长9%;社会保障和就业5.642亿元,增长9.5%;按照《预算法》规定,设置预备费1亿元,为总预算支出的1.36%。
四、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是全市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是贯彻落实市委“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主攻沿海、创新转型”的关键一年。我市财政工作要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致力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促进民生保障改善,为保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将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
(一)积极培植财源,增强地方可用财力。坚持依法组织收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注重培养财源,积极优化收入结构,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的目标顺利实现,壮大地方可用财力,支持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加快建立市区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三区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完善土地出让金分成制度、财权与事权匹配制度。加大对全市城市功能区、城市交通圈建设及市区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通过基础设施的优化,突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引导市级和三区相向建设、融合发展。
(二)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和转型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力度,引导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大力支持“三大千亿”工程和“十大领域”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对全市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促进投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要加大对带动产业升级的工业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市综合体项目、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大石化及其下游产业、汽车及其配套产品、医药等产业。加大对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推进主辅分离工作,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高端服务业,加大对省、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企业人才开发,支持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发挥财务会计管理的特长,促进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加强对“回归工程”支持力度,支持台州商人创业创新,引导市外台州商人回乡创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导企业将核心环节布局在市内。支持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招商引资机制,引导外资投向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加大对金融业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资金存贷分布,引导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做强做大,促进金融业增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发展股权、债券、基金等融资方式,完善融资平台。支持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推进沿海开发。进一步整合有关产业集聚区的财政优惠政策,研究完善产业集聚区的财政体制。集中财力加大对沿海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争取上级海洋经济扶持发展政策和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实施海洋经济重大项目。
(三)切实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积极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经营。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精品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用好、管好政支农资金,继续在农村开展大规模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健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配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支持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衔接。认真贯彻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增收工程,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落实和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完善扶贫开发政策,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支持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加大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的财税支持力度,支持医化、固废拆解等产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支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校车接送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推进“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文化提升计划,支持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下乡。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支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保证公检法司资金,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四)进一步增强财政管理绩效。加强预算精细化和绩效管理,完善预算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扩大向人大报送部门预算草案的范围,做好预算公开、“三公”经费公开的准备工作。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研究中心镇财政管理体制和财力分配机制,促进中心镇和重点街道理财水平。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与公务卡改革,提高国库直接支付比重,逐步实现财政专项资金国库直接拨款,积极探索应用公务卡制度。强化财政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支出项目的财政监督力度。扩大绩效评价的项目范围,完善机制和指标体系。加强部门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扩大财务公开范围。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建立政府性投资建设指标控制体系,加强债券发行工作调研,变短期借款为长期债券。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式,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完成上级各项刚性考核指标,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情,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和降低“三公”消费,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和信息公开。
各位代表,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财政预算任务十分繁重,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名词解释:
1.部门预算:是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按程序审批、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部门预算,从形式上讲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从内容上讲是包含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它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按照规范的方式和程序,即凭预算指标、用款计划,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形式,将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最终用款单位,预算单位花钱不见钱;未支用的资金均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对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的管理行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资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工作,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4.“三个子”:是指“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公共财政管理总体思路。收入一个笼子,是指所有的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费以及其他形式的公共性资源收入,都必须进入财政“笼子”,实行预算内外统一管理。预算一个盘子,是指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将盘子内的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有机结合,统筹安排,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现一个部门一本完整的预算。支出一个口子,是指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预算单位支出账户,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通过银行清算系统严格控制政府支出管理。
5.“三分离”:是指财政部门为规范财政预算管理行为,遵循制权、制衡、制约和公开、透明、科学的原则,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运行机制,避免预算编制人又是执行监督者,确保财政资金良好运行。
6.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政府其他非税收入。